top of page

《中南海厚黑學》之四十一《两岸和解,缺少一个关键词》(下)



·美国台海政策的大背景 中南海假意对台湾“友善”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外交上的围堵。2010年初,美国再次军售台湾,中共恼怒一场,指控:“美国屡屡违反“八·一七”公报。”那份于1982年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曾说明,美国无意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将逐步减少对台军售。 那份公报发表之时,中共对台武力威胁尚不明显;但随后的年头里,就在美国减少对台军售的同时,中共却日益强化对台武力威胁,时至今日,已经部署超过千枚导弹,瞄准台湾。 高于“八·一七”公报的,是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规定,美国为台湾提供保护,包括向台湾提供武器,抗御中共攻击。这是在1979年,美国与中共建交的同时,作为与两岸关系的平衡,由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当时,连中共一方也予以默认。 三十年来,经外资输血,中共政权成为经济上的暴发户,于是大肆扩军,炫耀武力,尤其赤裸裸地威胁台湾,引起国际社会的警觉和反感。中共“崛起”的同时,依仗经济和军事硬实力,逐渐升高向美国和文明世界叫板的调门。中共甚至出资出力,在美国朝野上下活动,图谋迫使美国废止《与台湾关系法》。 美国选举总统,四年一度。不管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当选总统,美国的相关台海政策,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大抵沿袭“一个中国政策”,并恪守《与台湾关系法》,维持两岸现状。 多年不变的台海政策,是由美国的内外环境所决定的。按理,作为民主与文明国家的典范,美国没有理由压制台湾民众的声音,比如,美国没有理由压制台湾的各类公投,因为,公投形式,本身是民主进程的一部分。公投,在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都经常发生。 然而,美方对台湾的公投,尤其“入联公投”,施加了极大压力。表面上看来,这与美国信奉和推行的民主价值不相符合。实际情况是,作为世界上最强的大国,美国一直受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二元支配。从理想主义、或者意识形态而言,美国与台湾,都以民主和人权为核心价值,因而是天然的盟友;但在现实主义方面,美国与中国、或者说中共方面,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 远的说来,在美国和苏联冷战时期,美国需要拉拢中国,来牵制苏联;近的说来,“九一一”事件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优先顺序。规模空前的恐怖袭击和反恐战争,迫使美国把焦点和精力再次集中到中东和中亚地区,加之,伊拉克战争,远不如美国预期的顺利,美国被迫对国际事务中的其他部分,做出妥协和让步,以至于,连小的流氓政权,如北韩,美国都予以容忍;更不用说,对更大的灰色势力中共,美国不得不隐忍再三。 国际恐怖主义泛滥,中共从中渔利。中南海利用经济手段,追求军事上的急剧扩张。不仅对台湾构成现实威胁,对整个文明世界,也构成潜在威胁。如果中共的独裁性质不变,中美之间,迟早会摊牌。就美国和文明世界的长远利益而言,美国与中共之间,迟摊牌不如早摊牌。 但美国却自有其难处。除了国际事务的优先顺序,即便在国内,美国政府也难以轻易行动。毕竟,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政府必须以民意行事;美国民众心理,只能承受有限的代价;同一时期,美国政府只能应付一些热点,而冷处理另一些热点。台海情势,就是美国冷处理的一个环节。这便是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这也是当前人类的无奈。 台湾,处在大国的夹缝中,处境维艰。不管谁主政台湾,都需明白:台湾,绝非一片岛屿所能定义。台湾处在一个大格局中,内有统独之争,外有中美对垒。专制的中共,仍然是民主台湾的最大威胁。 马英九政府上台后,为提振台湾经济,寄望于拓展两岸经贸,让“台独”话题降温,但竟然让“民主”话题也降温。两岸关系缓和,两岸敌意降低。但两岸急剧走近,却引起美国警觉。 原来,对待海峡两岸,美国有两条底线:不希望台湾走得太远(比如台独),以免两岸战争;不希望台湾走得太近(与中共),以免对共产中国的战略围堵出现缺口,而导致红祸泛滥。两条底线的组合,才是美国完整的两岸政策:“维持现状”。 两岸无原则地走近,而撇开民主价值,即便从海内外中国人角度而言,也绝非好事。只能让中共有恃无恐,固守独裁,如虎添翼。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