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川普意外大勝,習近平看走了眼
「為了世界和平,請投票支持柯林頓。」—中國多維網
川普爆冷當選,習近平陷入沉默
2016年11月8日,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中國翻譯為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第45位總統。在美國主流媒體和世界輿論一片不看好的聲浪中,川普可謂爆冷當選,成為當年最大的世界驚奇。儘管他的競爭對手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贏得更多人頭票,但根據美國的選舉人制度,川普贏得了50個州的31個,而柯林頓只贏得19個。
多數國家領導人和媒體表現出震驚與錯愕,有的甚至表現出沮喪與不安。其中,就包括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中國官方媒體。全世界都看走了眼,習近平也看走了眼。
直到美國大選投票日來臨,中國當局才預感不妙。2016年11月8日,就在美國大選投票前夕,總部位於北京、假扮「海外媒體」的多維網,突然發表社論,題為:「為了世界和平,請投票支持柯林頓」。文中的「我們」,非指多維網編輯部,而代指中國政府;文中的「您」,非指美國大眾,而指已經入籍美國的華人。借多維網社論,中國政府懇請美國華人幫忙,直白地說:「我們請您這樣做,不是為了支持柯林頓成為總統,而是為了阻止川普入主白宮。」習近平當局的不安與恐慌,溢於言表。
針對美國大選結果,中共中央宣傳部(簡稱中宣部)事先準備了兩個版本,主要的版本是應對柯林頓當選,另一個版本是應對川普當選。根據這兩個宣傳版本,一旦柯林頓當選,中國媒體就會集中火力攻擊美國民主制度,把美國大選描繪成財團的操控、大選結果是金錢的勝利。為此,中共喉舌提前準備了大量評論和文章,蓄勢待發。而一旦川普當選,中國媒體就嘲諷美國民主制度失敗。但中宣部預料川普勝選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後一個版本準備得並不充分。
結果,川普意外勝選,讓中國政府措手不及。中宣部倉促推出第二個版本,但才發現,他們準備的評論和文章很少。以至於,中國官方媒體只能做極其簡短的報道,頭幾天幾乎沒有配發評論和文章。給外界的感覺,中國政府和官方媒體對川普當選「陷入沉默」。直到幾天之後,似乎才開始有所反應。
這種沉默,也體現在習近平的個人表現上。川普當選當天,習近平照例以信函形式發出賀電,內容都是官樣文章,並無新意,僅表達繼續發展中美關係的願望。但隨後幾天,各國領導人紛紛與川普通電話,表達祝賀並交談政務。這類電話,通常都會事先約定。
當選三天後,川普對記者表示:「已經與多數國家領導人通了電話,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除外。」這個信息,包含習近平的沉默,以及川普對習近平的冷落。顯然,誰都沒有主動聯絡對方。
川普當選五天後,2016年11月13日,習近平與川普終於通了電話。川普團隊告訴媒體,這通電話,由中國方面首先提出來。習近平在電話中對川普說了這麼一句話:「事實證明,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的正確選擇。」這句話,語帶威脅。意思是,川普政府只能與習近平政府合作,否則就會自討苦吃。
美國變天,川普勝選的大背景
川普當選,是美國政治的又一個驚奇。實際上,這是一次回歸,朝著美國傳統價值的方向。這是一次修正,朝著美國優先的方向。世界不得不接受一個以美國為中心、奉行「美國主義」的新總統。
這是一個急劇變化的世界,國內的民粹主義、本土主義和民族主義,世界範圍內的全球化退潮,不僅體現在英國脫歐、歐洲和世界各地的獨立運動……而且體現在,一個接一個政治強人被推上執政舞台:俄羅斯的普丁,中國的習近平,日本的安倍,菲律賓的杜特蒂,從歐洲到中南美洲的右翼人士,如今,又增添了美國的川普……
憤怒的美國,憤怒的美國人,這是2016年美國大選的氣氛。而憤怒的川普,就是憤怒的美國人的代言人。他大嘴無遮攔,不斷放炮,怒氣沖沖,看似粗魯無禮,恰恰就是美國工人階級牢騷的寫照。工人階級的特徵,粗糙而粗魯,川普,正是這樣的一個形象和一個符號。有趣的是,川普本人,並非工人階級 ,而是億萬富豪。這個毀譽參半的億萬富豪,一躍而為美國工人階級的代言人,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
把川普推上總統寶座的,不僅僅是美國的產業工人,還有中產階級,他們被歐巴馬健保法案壓榨得荷包縮水,自己辛苦賺來的薪水,要向政府交出很大一筆稅,變成低收入者和新移民的福利。
至於新移民,也並非如民主黨所想像的那樣,會一邊倒地支持柯林頓。這裡有一個搭車原理:憑票上車的人,看不慣那些混票上車的人(不買票而擠上車的人)。也就是說,合法移民,看不慣那些非法移民,哪怕那是他們的同類。比如,合法的中國移民,就看不慣來自中國福建省的偷渡客。同樣道理,合法成為美國公民的拉丁裔,不見得同情那些大批偷渡而來的拉丁裔非法移民。關鍵的,還在於,許多合法移民擁有投票權;非法移民卻沒有投票權。當柯林頓和民主黨以為他們是新移民的代言人時,擁有投票權的新移民們,卻不一定賣帳。
至於黑人,對柯林頓的支持也不如預期。原因在於,黑人的飯碗,也被移民或非法移民搶走。黑人對現狀不滿,並不亞於白人產業工人。說不定,很多黑人,悄悄投了貌似「白人至上主義者」、「種族歧視者」的川普的票。
這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只有在這樣的國度,才能產生這樣的奇蹟:一個門外漢,一個體制外的新人,一個叫板全體建制派的抗議者,得以在人民的幫助下,成為這個偉大國家的領導人。這樣的奇蹟,在其他國家,難以想像;尤其在中國,完全無法想像。
川普,不僅僅擊敗了柯林頓,這只是表面;他擊敗了所有的建制派,這才是實質。首先,他擊敗了共和黨的建制派;接著,他又擊敗了民主黨的建制派。一個人打敗了兩個黨,這就是2016年的美國故事。
資深的傳統政治人物柯林頓,不過是整個建制派的典型化身,一個形象和一個符號。 事實上,柯林頓還背負了歐巴馬的包袱。大選中,儘管有現任總統歐巴馬及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為柯林頓站台。然而,在這一風光的背後,是柯林頓無法承受的歐巴馬之重。美國民眾對歐巴馬的不滿,轉移為對柯林頓的不滿。柯林頓由此背負了雙重的不滿。人情難卻,柯林頓也別無選擇。歐巴馬,本來就欠柯林頓一個人情(2008年),如今,又欠了一個,而且,可能永遠無法償還。
主流媒體發布的民調顯示,卸任總統歐巴馬,在美國民眾中擁有高達54%的好感度。然而,就像主流媒體對這次大選民調失靈一樣,主流媒體對歐巴馬好感度的民調,也不見得有多靠譜。歐巴馬全面左轉的方向,強推歐洲式的社會福利政策,極大地,加重了美國的財政成本和負擔。
如果說,八年前,歐巴馬的當選,是在「政治正確」的氛圍下,那麼,八年後,川普的當選,就是在反「政治正確」的氛圍下。美國人民厭倦了「政治正確」,厭倦了高談闊論的人道主義,厭倦了慷慨無度的國際主義。美國民眾需要的,是回歸自我的「美國主義」。
對美國主流媒體而言,川普的大勝,是意外,是爆冷。用主觀願望代替客觀分析,是美國主流媒體在這一輪大選中犯下的大錯。川普不僅戰勝了建制派,也戰勝了主流媒體,後者是建制派的側翼。主流媒體收集的民意測驗,片面而不可靠,卻一再發布,並一再作出柯林頓會勝出的預測。不可靠的民意測驗和主觀的大選預測,誤導了柯林頓陣營本身,讓他們以為勝券在握而有所鬆懈;也誤導了各國政府,讓他們以為川普現象只是一個泡沫。
柯林頓失敗,還在於美國的政治周期。1940年以來,只有共和黨曾創造同一個政黨連續執政三個任期的唯一記錄: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兩屆任滿之後,其副總統老布希(George H. Bush)當選。而民主黨還不曾有過連續當政三屆的記錄。柯林頓要打破這個魔咒,殊非易事。
作為女性,柯林頓已經創造了一個歷史,那就是,她成為首位大黨女性總統候選人,但是,她未能創造另一個歷史,即,未能成為首位女性總統。如她所說,美國女性還沒有「打破那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