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第三章之一:中國人性格張揚(一)




中國人自我標榜性格內向,其理由,仍以東方人自居。其實,在丟失了傳統文化之後,今日中國人,不過是異化的東方人,早已變得性格外向。張揚而跋扈。



大聲嚷嚷的中國人


只要有中國人存在的場合,就能聽到一片嘈雜之聲、喧嘩之音。他們愛說話,好議論,無視周遭環境,毫不在乎他人感受。他們很容易打開話匣子,以高分貝的聲量,滔滔不絕,傾訴,抱怨,打聽隱私,說人壞話,乃至叫罵。無所不及,無所顧忌。


在中國,不僅北方人直來直去,大嗓門,就連從前相對內向的南方人,也變得無話不說,喋喋不休。南方人越來越像北方人,表述直白,口無遮攔;男人越來越像女人,嘮嘮叨叨,吵吵嚷嚷。


中國人一直以為,西方人外向,如美國人。其實,美國人雖然也喜歡說話,然而,他們表述的基調,是尊重他人,避免冒犯他人,反而顯得委婉、曲折、含蓄。中國人的表述,卻直截了當,硬邦邦,並不在乎是否對他人構成冒犯和傷害。譬如,要說明兩件事不同,美國人通常會說:「我不認為這兩者有多少相同之處。」換了中國人,會這樣說:「這根本就是兩件不同的事!」語氣直接、強硬得多。


從美、中兩國政治語言,也可以看出其中差別。比如,談到人權問題,美國政府會這樣表述:「言論自由,有助於建立一個開放的社會。我們呼籲中國政府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但在中國政府那裡,就會說成這樣:「美國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對中國說三道四,別有用心,居心叵測。」「要求美國立即改正錯誤,停止干涉中國內政,以免破壞中美關係。」從「粗暴」到「破壞」,一連串的負面用詞。


如果說,美國人和中國人都愛說話,美國人主要說好聽的話,讚揚、關切;中國人主要說難聽的話,批評、挖苦。在中國,老師批評學生,父母斥罵孩子,是家常便飯;在美國,老師讚揚學生,父母善待孩子。以至於,分別成長於美、中兩國的孩子,因環境和氛圍不同,性格迥異。通常,美國的孩子,開放,大方,熱情,單純;中國的孩子,閉鎖,害羞,陰鬱,算計。


要說內向,真正內向的是日本人,少言寡語,只說必要的、重要的話。筆者多次前往日本,常常感覺到,在內向、安靜的日本人面前,那些無話不說、大聲嚷嚷的中國人,總是顯得像小丑。


日本人表達愛情,意會多於言傳。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曾堅持把英文的「I love you」(我愛你)翻譯成「今晚的月色真美」,以符合日本人示愛的方式。但在中國,必須說出來,中國女人常說一句話:「他愛我?但他不說出來,我怎麼知道?」在中國女人看來,只有男人說出來「我愛你」,才能讓她相信,才能讓她覺得「有面子」。日本女人更喜歡少言寡語的男人,而中國女人更喜歡能說會道、「耍嘴皮子」的男人,這一點,最能表明,日本人更深沉,而中國人更淺薄。


近些年,筆者到台灣一些大學演講,發現,在課室里,雖然台生多於陸生,但積極提問者,卻是陸生多於台生。這裡,固然沒有優劣之分,但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中國人比台灣人更外向,或者說,台灣人比中國人更內向。


中國人性格外向,倒也罷了,卻還表現得張揚,鮮有隱私觀念。中國人一見面,就轉彎抹角地或肆無忌憚地打聽對方收入多少,家裡有幾口人;如果到別人家裡做客,總是要把別人家裡參觀一番,看看有多少個房間,傢具如何。然後就大發評論、大發感慨。不少中國人,也喜歡把自己的事,哪怕比較隱私的事,輕易告訴別人。


有些中國人習慣於瞪着眼睛看人。有人瞪着眼睛看美女,目不轉睛;有人瞪着眼睛看外國人,毫不避諱。置身於中國人咄咄逼人的目光之下,即便中國人自己,彼此之間,也常會感到不自在、不安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