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第二章之六:同種同文不同質(六)


台灣人的雙重國民性


筆者多次造訪台灣,留意到台灣人的國民性,發現,台灣人,優良的方面,都像日本人;差強人意的方面,都像中國人。比如,台灣人含蓄,內斂,表述委婉;誠信,謙卑,以禮待人;心思細膩,工作細緻;忍耐,自律,不給人添麻煩。這些優秀品質,都很像日本人。


另一方面,台灣人衣着似乎過於樸素,住家、商店、餐館,不講究裝潢,形象意識淡薄,賺了錢,卻捨不得投資裝修門面。節儉,原本是美德,但過於節儉,不免流於小氣、摳門、因陋就簡,而這類特性,往往能從中國人傳統中尋出根來。台灣人相對軟弱的國民性,則是中國人強權統治的後遺症。另外,台灣人過度保守的性觀念和相對消極的生死觀,似乎也來自於中國傳統。


台灣人的雙重國民性,對應了台灣的歷史,印證出近代台灣曾經被中國人-日本人-中國人輪流統治的痕迹。今日台灣,多數人喜歡日本而不喜歡中國。原因之一,大概在於,台灣人至少能夠辨識當代日中兩國國民素質的優劣,因而喜惡分明。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島國台灣,對日本捐款,居世界各國之首。台灣人幾乎家家捐款,絕無小氣。台灣人對日本人的情誼,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中華文化,原本也有優良的成份,那麼,又大可以從台灣人身上發掘出來。遊歷台灣,常常會被台灣人的人情味所感動。台灣人心地純良、待人誠懇、為人厚道。簡樸,平實,卻重人情。與人相交,掏心掏肺。如果要到中華文化里尋根,那是中華文化中最好的部分。真正的優良傳統,中國大陸丟失殆盡,卻在台灣保全下來。「比中國還中國」,每每體會到這一層,筆者便有如是感慨。台灣的人情味,甚至讓西化的香港社會,產生「哈台」情結,贊之「全世界都喜歡的台灣」。


如果,閱讀本書的台灣讀者中,有人發現,本書所描繪的中國人特徵,部分地,也符合台灣人特徵,那麼,不必大驚小怪,因為,這恰恰應驗,台灣人的雙重國民性:部分地像中國人,部分地像日本人。當然,部分地,還有台灣人自己的本色。


需要說明的是,關於台灣人和中國人的定義,台灣與大陸不同。在大陸人的意識里,所有居住於台灣的民眾,無論是1949年以前去的,還是1949年以後去的,都是台灣人。換言之,但凡出生或生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之外的台灣居民,就是台灣人。


但在台灣,定義卻有所不同。通常,1949年以前就生長於台灣的民眾,才被稱為台灣人,又稱本省人;而1949年之後從中國大陸遷台的民眾及其後代,被稱為中國人,又稱外省人。前些年,為了族群融合,出現一個「新台灣人」的說法,即把認同台灣的上述兩類民眾合稱為「新台灣人」。


因為這些定義上的區別,以及香港、新加坡、海外華人的諸多不同。為免混淆,筆者聲明:本書所論中國人,並不包括生長於或長期居住於香港、台灣、新加坡及其他海外地區的華人,而專指生長於或長期居住於中國大陸、以及最近三十多年從中國大陸出國的中國人。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