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落幕,餘波盪漾。
在敗選的國民黨方面,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和副主席郝龍斌、曾永權以及全體的黨工已經很快辭職,原本要重組國民黨、重建國民黨。另外一批青年國民黨人或者說國民黨的青年支持者到國民黨的黨部抗議,說國民黨應該要徹底改革、要脫胎換骨、要世代跟新,因為國民黨老派人物太多、思維太成就,而且很多人跟對岸的中共打成一片成為紅色代理人,不要說是被對手抹紅,自己都抹紅自己,尤其提出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公然提出共產黨的代理人在名單上,因此可以說是落敗敗的主因。
另外在國民黨方面,有一顆比較年輕的新星依然保住了他的位置,這個人士叫蔣萬安,他是蔣介石的曾孫或是蔣經國的孫子,那麼他經過苦戰保住了立法委員的位置,蔣萬安在回答記者問題有人問他說:「你會不會接任或者競選國民黨黨主席?」他沒有正面回答,他也主張國民黨應該徹底改革。在香港民眾抗爭期間,蔣萬安是少數幾個國民黨立法委員候選人最先表態反對一國兩制的人,當然他其實也可以表態的更強勢一些,他對香港的事態沒有做進一步強勢的表態,可以說是一個遺憾。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機會,當國民黨內部把像吳斯懷這樣的退駕到北京去聽命於北京、還有葉毓蘭挺香港黑警的人列為不分區名單位第二位、第四位的時候,他應該出來說話,他應該以兩蔣的後人說我們兩蔣和蔣家的立場是堅決反共,而這些人是明顯的親共份子,甚至就是紅色代表人,不應該在這個名單上,如果他那樣說的話恐怕聲望會大漲,因此顯然還太柔弱,但是蔣家終於還是留了一個後人。無論如何在台灣的政壇上有兩蔣之後留下來也算是一個幸事或者不幸中的萬幸。
對台灣民主從政治高度來看,如果是一黨獨大不管是國民黨的一黨獨大還是民進黨的一黨獨大都不必要,因為一個民主化的社會應該要有多元的主張跟多元的觀點,國民黨敗在不是說他主張統一,我說過主張統一也好、主張獨立也好,這都是台灣多元化社會中的主張或者選擇或者選項。
比如說民進黨以台灣獨立為傾向或者國民黨以兩岸統一為傾向,這無可厚非,這不是一個大是大非問題只是一個選擇題、選擇問題。那麼大是大非是堅持民主還是要專制,是跟共產中國說不還是跟共產中國融合,這是大是大非。所以民進黨之所以能夠大勝,他不僅謹守本土價值或者在有人說他其中相當多的人傾向於獨立,那麼就算如此,但他關鍵是反共。反過來說如果國民黨所堅持的兩岸統一,問題是以堅持兩岸統一也要堅持反共,如果你堅持兩岸統一卻親共,那就是把台灣統一於中共,就是由中共來吞沒台灣,把台灣變成他的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被奴役的一部份。
十四億人民已經被奴役了,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再來經受這種奴役那簡直是一個災難。所以國民黨要真正脫胎換骨只要換成統一加反共就行了,所以在台灣民主政治中就會有兩元多達或者至少兩黨、兩個大黨,一個黨所主張統一、一個黨傾向於獨立或者主張獨立。其實民進黨也不完全如此,他還分淺綠、中間和深綠,主張獨立的是深綠和獨派,而且說的是把命運台灣的未來前途命運交給兩千三百萬台灣民眾決定。同樣道理國民黨也可以這麼說,是統一還是獨立由兩千三百萬人民他們來決定,那麼國民黨如果是做出統一加反共這麼一個方向,那麼國民黨仍然可以站住腳。
在台灣有兩黨政治或者多黨政治互相監督、互相制衡,政黨有反對黨的監督反而能夠更加戰戰兢兢、兢競業業,能夠僅小勝威、能夠謹慎施政。這無論如何對任何一個民主社會、民主國家都是一個好事情,所以我本人並不希望國民黨倒下去,但是國民黨的確要摒棄徹底摒棄他的傾共路線,他可以親中但不可以親共,必須跟共產黨劃開,就像兩蔣所主張的那樣,蔣介石說:「漢賊不兩立。」那共產黨是賊。蔣經國說:「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這是對中共堅定的立場。
因為不接齣事實上中共那種百般的利誘、統戰、不談判,他知道中共從來就是說話不算數、撕毀協議、不妥協,就是跟中共這種不管有多大多龐大,絕不跟你妥協,因為你代表人類錯誤反動的一方、獨裁專制,所以要堅守自由世界。所以國民黨回到兩蔣立場,主張統一再加上反共,那是中國人民的期待。
本來中華民國的憲法就包括中國大陸,有一天中華民國能夠重返中國大陸,把在台灣已經實現了的民主政治在普及到中國大陸,對十四億中國人民來說那是久旱逢甘霖、撥烏雲而見青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