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川普對決習近平》第五章之三: 川普時代,台灣的機會(三)



中美貿易戰,如果開打


競選中,針對美中貿易,川普表現得最強硬。他聲明,中國人為操縱匯率,製造美中巨大貿易逆差,搶走美國工人的飯碗。是「歷史上最嚴重的盜竊。」美中之間形成的巨大貿易逆差,是中國對美國的「強姦」,「中國拿美國的錢重建了國家」、「中國欠美國的錢」。


有些中國人以為,川普是商人,是生意人,只會談生意,有的話就是說說而已,未必當真。其實,就算川普並不兌現對中國商品徵收45%那麼高的關稅,但川普的經貿立場恰恰是最認真的,指控也是最屬實的,說出了無數美國人的心裡話,而拯救美國經濟,「讓美國再次強大」,正是川普的主要政見和目標。


反觀中國,經濟問題,恰恰是中共的最大軟肋。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中國得益於美國的幫助,是美國提供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美國幫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美國將中國帶上全球化的快車道,美國至今仍然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出口國,也是中國的最大貿易順差國,每年高達三千多億美元的順差,足以構成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部分,如果沒有這部分貿易順差,中國的經濟增長几乎歸零,甚至變爲負數。


川普的目標,是實現美中貿易平衡,努力把美中貿易逆差歸零。如此,中國的貿易優勢將不復存在,依賴於外貿和外資的中國經濟,將失去最大的增長動力。這對惡化中的中國經濟,將是雪上加霜。未來,難以想像,一個經濟病態的中國,怎能再對美國構成實質性的挑戰?


當今時代,全球化急劇退潮。未來或證明,這一變遷,對中國最為不利。不再那麼開放的國際市場,對中國的廉價商品和過剩產能,將是一個不可低估的厄運。事實上,共產中國就是因為搭上全球化的便車,才一躍而為暴發戶的,但,就在崛起的中國企圖充當世界領袖的時候,全球化卻悄然退潮,不僅撤走了中國高速增長的跑道,而且瓦解了北京試圖領導或統治世界的「中國夢」。



駐日美軍遷移台灣?絕妙的主意


前面提到的約翰·博爾頓,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也是川普的重要顧問之一,提出一個建議:把駐日美軍遷移到台灣。博爾頓指出:「台灣因在地理位置上比沖繩和關島更靠近中國大陸以及南海,迅速向上述地區部署美軍將更加靈活。」另外,「因沖繩問題困擾日美,哪怕將部分美軍從沖繩轉移到台灣,美日政府間的緊張局勢將得到緩解」,也將有助於解決沖繩美軍基地問題。


博爾頓的主張,顯然是一個大膽而絕妙的主意,一箭三雕。


其一,直接保衛台灣,阻止中共入侵台灣的企圖。猶如美軍駐防韓國,直接保衛韓國,阻止北韓入侵韓國的企圖。其二,美軍駐防颱灣,等於守住了第一島鏈的要塞,可以近距離監視中國軍力在南海的動向,構成有力的防堵。其三,成全日本重新武裝,依靠自我力量,轉型成為一個正常國家。


與此同時,減輕因美軍駐紮日本給日本政府帶來的壓力。二戰結束之後,日本奉行和平主義,左翼思潮在社會上、尤其知識界佔上風,給駐日美軍構成壓力。只是到了近些年,由於來自中國的威脅,迫使日本社會大幅度的右轉,左翼勢力式微。


曾經是川普考慮的國務卿人選之一,雖然未能當上國務卿,但預料,他對川普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影響力,不可低估。川普上台,是鷹派當道的年代,博爾頓正有用武之地,博爾頓的這個建議,未必會被川普採納,但顯然可以成為川普政策的選項之一。一方面,可以給中共帶來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比質疑「一個中國」政策來得還要直接,可以成為川普對付中國的又一策略和籌碼。如果北京拒不在南海等問題上讓步,繼續跟美國硬碰硬,那麼,博爾頓的建議,就可能派上用場。美軍一旦駐防颱灣,就不那麼容易撤退,而成為長期駐防,就像美軍長期駐紮韓國那樣。


2017年2月15日,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處長楊蘇棣(Stephen Young)透露:美國將派遣陸戰隊隊員駐守這一機構。美台斷交後37年,從無美國陸戰隊隊員駐守台北辦事處,如今的事態發展,是一個轉折,也是一個象徵性的動作,表達美國協防台灣的決心。同一時期,美國也有人提出,因應中國對台灣的導彈威脅,美國可以考慮在台灣布署薩德(THAAD)反導系統。

Bình luậ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