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辛吉與川普合演雙簧戲
2016年11月17日,川普在紐約會見了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中國翻譯為基辛格)。因季辛吉給外界的印象,是親中人士,被視為美國的紅色中國的代言人,故而,這一回,外界以為,季辛吉與川普會見的目的,是要向川普強調美中關係的重要性。
十多天後,2016年12月1日,季辛吉前往中國訪問。顯然,季辛吉是受習近平邀請前往北京,探討川普上任後的美中關係。每當美中關係出現麻煩,中國領導人都會邀請「老朋友」季辛吉前往中國面談,了解情況,並委託季辛吉向美國總統傳話。這一回,外界以為,季辛吉也受川普委託,向中國領導人傳話。季辛吉到達北京後,頭一天會見了王岐山。
第二天,即2016年12月2日,季辛吉會見了習近平。然而,就在同一天,習近平與季辛吉會見結束幾小時後,美國當選總統川普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話,震動美、中、台、日等國。
在中國,季辛吉被中國網民稱為「最牛老外」。自從打開了紅色中國的大門,季辛吉就吃定了中國,45年間,前後訪問中國90多次,平均每年兩次。自從與毛澤東、周恩來結下交情,達成「聯中抗蘇」的戰略,後來的中共領導人,包括鄧小平,都奉季辛吉為神明,視之為教父。
每一位中國新領導人,諸如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上任後,都趕緊把這位特殊的美國人請到北京見面,他們需要這個「最牛老外」的認可和背書,仿如某種心理上的冊封。就連薄熙來,圖謀篡位,也離不開季辛吉。2009年,正在重慶大搞「唱紅打黑」運動的薄熙來,特意把季辛吉請到重慶,出席當地的「萬人紅歌大會」。當季辛吉與薄熙來並肩坐上主席台時,薄熙來興奮不已。很可能,就在那一時刻,薄熙來心生迷信,覺得自己距離最高權力寶座又進了一步。
上述現象,一方面,反映出中國領導人缺乏自信而挾洋自重的潛意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政府的保守、落後、抱殘守缺。以至於,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他們的美國代理人依然是季辛吉,而並沒有發展出第二人選。而這個人選,依然是毛澤東留給他們的遺產。他們至今依賴這筆外交遺產,猶如他們至今依賴毛澤東留給他們的其他政治遺產一樣。故步自封,原地踏步。
於是,當川普上台,美中關係面臨變數之時,習近平馬上又想到了季辛吉,以為這位政治掮客可以再次幫忙中國,急忙把他請到北京。卻不料,季辛吉與川普合作默契,當場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雙簧戲,就在習近平會見季辛吉的當天,川普與台灣總統通電話,打破了37年以來美台首腦互不接觸的慣例。習近平遭悶棍一擊,手足失措。
美國「縱橫家」華麗轉身
原來,季辛吉,這位唯一的紅色中國代理人,已經華麗轉身,從面向中國,轉為面向俄國;從聯中抗俄,轉向聯俄抗中。季辛吉曾形容普丁是「一個冷靜的國家利益計算者。」其實,季辛吉本人就是這樣的人。如果說,普丁是俄國利益的冷靜計算者,季辛吉就是美國利益的冷靜計算者。
季辛吉離開北京後,轉往莫斯科,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面談。彼此以「老朋友」相稱。原來,多年前,季辛吉就與普丁結下交情,先後面談10次,建立了彼此信任的關係。因中國領導人從來不說某個外國人是「中國領導人的老朋友」,而故意說某個外國人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故而,有中國網民戲道:季辛吉從「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變成了「俄國人民的老朋友」。
其實,醞釀中的「聯俄抗中」戰略,不僅川普有意為之,季辛吉也向川普建議為之。作為戰略設計師,45年前,季辛吉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建議了「聯中抗蘇」的戰略,如今,又向新總統川普建議「聯俄抗中」戰略。道理很簡單,最大的敵人已經換位。作為美國最大的敵人,45年前是蘇聯,45年後是中國。而季辛吉博士,終歸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季辛吉建議美國轉向俄國,目的是削弱中國。作爲「聯俄抗中」的配套戰略,季辛吉也支持川普打「台灣牌」。這便是季辛吉與川普唱雙簧戯的由來。這位曾經出賣台灣的政治掮客,在其有生之年,終于又想起了台灣的「好處」,并非要「彌補」台灣,而是要藉助台灣,抗衡中國。
作為地緣政治的設計師,季辛吉很像中國戰國時代(七國爭雄時代)的蘇秦和張儀,當時的「縱橫家」,又稱「策士」或「謀略家」。蘇秦和張儀擅長「縱橫術」。蘇秦建議六國聯合對付秦國,稱為「合縱」,曾有效牽制住最強大的秦國。張儀卻建議秦國離間六國,每次收買、聯合其中多個國家,消滅其中一個國家,稱為「連橫」。最後,秦國把六國一個接一個地吞併。
2016年底,圍繞美中台關係,美國有兩個93歲的老人在使勁,一個是季辛吉,一個是鮑勃·多爾(Robert Joseph ,前美國議員、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季辛吉幫川普迷惑中國,多爾幫川普聯絡台灣。蔡英文打電話祝賀川普當選,就是由多爾在幕後活動促成。
川普同意季辛吉去北京,是施放煙幕彈,而與蔡英文的通話才是實彈演習。實際上,共和黨調整對台關係,一年間,已經上演三部曲:第一步,共和黨通過黨綱,重申對台灣安全的六項保證;第二步,由共和黨掌控的國會,首次將美國對台灣的六項保證列為法案;第三步,當選總統與台灣總統通電話,打破歷史成規,暗示美中台格局隨時可能生變,端視北京是否調整對美國的態度和立場。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