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於中國的一百個常識》(之39)中國人喜歡看春晚?

「盛世中國」的無數祕密


中國人喜歡看春晚?


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由中國中央電視台(簡稱央視)製作,大年除夕夜直播。當晚,數億中國人收看。被金氏世界記錄認證為「觀眾最多的國內節目」。


然而,中國人喜歡看春晚,只是出於一個偶然的開始。那是1983年,中國央視首次製作並推出大型春節聯歡晚會,並現場直播,那時候的中國,電視機稀缺,民眾文化生活貧乏,因而,春晚一推出,就意外地受到中國民眾熱捧。於是,央視開始連年製作春晚,一發而不可收。內容通常包括歌舞、相聲、小品、雜技、魔術等。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年春晚基本上都受到民眾好評,每逢除夕夜,超過6億中國人觀看春晚。


但春晚逐漸遭遇政治力的介入。中共當局看中春晚的收視率,開始將中共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意志塞進春晚,使春晚日益政治化。經歷1989年的民主運動和六四大屠殺之後,春晚更發生了質的變化。1990年春晚,中共領導人突然出現在春晚現場,彰顯黨的存在,顯示春晚政治化的升級。


之後,春晚的文藝水平每況愈下,質量一年不如一年,觀眾評價越來越低,觀看的民眾越來越少。至2014年,中共當局將春晚確定為「國家項目」,顯示春晚的全面政治化。中共試圖通過春晚來抓住政治話語權,反而凸顯它日益喪失政治話語權的焦慮。就像抓在它手上的一把流沙,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


最後,春晚唯一的價值,就是激發中國網民的集體吐槽。比如2016年除夕,中國舉辦春晚,北韓發射遠程導彈。中國網民有一句經典評說:「北韓的導彈水平越來越接近中國,而中國的春晚水平越來越接近北韓。」該年度春晚被觀眾評為「史上最差春晚」,被網民諷刺為「文藝版的新聞聯播」。看央視春晚,不如看網民吐槽,那才是真正的娛樂。春晚讓民眾「娛樂至死」,吐槽卻讓民眾「娛樂回春」。中國網民吐槽的水平越來越高,與春晚越來越低的水平正好成反比。對春晚,政府點贊,民間吐槽,反映的是,這個政府不接地氣,遠離民心。


除了政治味,央視春晚還充滿抄襲之作,比如一再抄襲日本和韓國小品,每每遭到觀眾揭露。央視春晚還涉及公然歧視,比如歧視女性、歧視單身、歧視殘疾人、歧視矮男人、歧視南方人……僅2015年春晚,中國網民就總結出歧視劇情多達44處。


作為古老的東方民族,中國人原本有歡慶新年的傳統方式。包括張掛燈籠、對聯;燃放煙花、炮竹;表演獅子舞、龍燈舞;觀燈展、猜字謎;看戲、聽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團年飯;大年初一之後,走親訪友,回娘家;正月十五,也是年節的最後一天,吃元宵,象徵新年圓滿。


儘管,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慶祝新年的形式也相應發生一些變化,比如,為了安全起見,有些城市規定不再燃放煙花炮竹。然而,用一種惡俗的方式,全面衝擊或代替傳統,絕非中國民眾的心願。央視春晚,政治化的春晚,正是這樣一種惡俗,既破壞了傳統文化,又扭曲了現代文明,成為當今中國病態的象徵。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