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破空特約評論:缓和关系?有必要回顾美中关系当代史


相关消息显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即将访问中国。这是至少被推迟了四个月的访问。本应在今年二月份发生,但中共的间谍气球扰乱了一切。美国公开中共间谍气球飞行路线并宣布推迟布林肯对中国的访问(尽管中方私下劝说美方不要推迟)、稍后将它击落,轰动世界。


尘埃落定之后,美方重提布林肯访中,但中方却拿起了“架子”,一再回拒。为间谍气球遭击落而恼怒,更为拜登组建国际联盟收紧对中共的包围圈而恼怒。层层叠叠的联盟,包括国际地缘政治联盟、地区军事联盟、以及全球芯片、技术和供应链联盟。


中国沦陷于习近平时代。如何打理美中关系?美中双方各有期待和算盘。中方的幻想是美中关系回到从前,既有高层互访,还有全面融合,便于中共对美国上下其手、持续大规模渗透。美方的期待是,尽管处于敌对状态,但美中双方应保持沟通,以避免战争,包括避免台海开战或第三次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是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责任所在。


如此,有必要简要回顾美中关系的当代史。自中共建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美中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而五十年代初,双方敌对,在朝鲜半岛交战。这一阶段,主要由中共起因和主导。


第二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美国联中抗苏,两国关系缓和。在对抗苏联方面,美中关系甚至有如准盟友关系。这一阶段,主要由美国起因和主导。


第三阶段,1989年中共制造六四大屠杀之后,至2016年美国奥巴马时代,美国不再视中共为准盟友,但却继续接触和融合政策,期望中共通过改革开放走向民主化。和平演变?其实可以被定义为绥靖政策。这一阶段,美中双方都有起因并各自主导。


第四阶段,中国习近平上台(2012年)、数年后美国特朗普上台(2017年),美中尖锐斗争开始。觉醒的美国开始反击、反制中共。拜登接任(2021年)后,继续奉行反击、反制中共的政策,并联合、整合国际盟友,对共产中国形成彻底包围。美中重新回到全面敌对状态。这一阶段,美中双方都有起因并各自主导。


中方希望美中关系回到从前,就是回到第三阶段,在民主与专制的不同价值体系下,美方抱持绥靖政策、包容共产中国,继续保持全面接触和融合。美方希望避免战争,乃是避免回到第一阶段,双方兵戎相见,令全球生灵涂炭。换言之,美方维持第四阶段,面对现实。


美国谨慎处理美中关系、希望保持高层沟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战争还是进行式。美国 、北约和文明世界坚定支持乌克兰,决心让普京彻底失败。此时,中国因素至为关键。若中俄捆绑,则战争迁延时日、后果难料;若北京听招呼,不完全与俄国捆绑,则乌克兰取胜在望。


如何界定美中关系?美方的定调是三分法:对抗、竞争、合作。按拜登政府的说法:“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必要时对抗。”中方不想被牵着鼻子走,声言,美中之间要么合作,要么对抗,不可能既这样、又那样。但几番斗法之后,美国的定调和策略明显占了上风。北京在无计可施之后,被迫重启高层对话。这是重提布林肯访问中国的由来。


美方须知,美中关系可能缓和或暂时缓和,但不可能回到从前,更切不可舍本趋末 — 舍民主之本而趋利益之末。民主与专制的意识形态根本对立,斗争或竞争,始终是美中关系的主轴。《红楼梦》有箴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尽管,民主是人类的方向、潮流,不可阻遏;但是,中共不甘心、不死心,要用“中国模式”即中共一党专政的那一套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活在旧时代的习近平,竟要为新时代的人类发展“

指明方向”。美国和文明世界不可不防。


(2023年6月12日)

Recent Posts

See All
李强工作报告,一个数字和几个新词亮了

2025年3月,中共举行每天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总理李强虽早已被剥夺举行记者会的机会,但还有机会做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照例是官样文章、党八股,冗长乏味,以至于不少代表在听报告时,捂嘴,垂头,打哈欠,打瞌睡。   但纵观李强的工作报告,几个数字和若干新词却引发外界热议。...

 
 
 
美俄谈判,习近平有心搅局,他能成功吗?

今年2月24日,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三周年。当天,世界展示了两个迥然不同的场景。在基辅,十几位欧洲领导人(还包括加拿大领导人)齐聚,与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并肩站立,表达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在北京,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强调中俄是“患难与共、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真朋友。”...

 
 
 
跟特朗普硬打关税战,习近平底气何在?党国机密

上任后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今年2月4日开始,对中国商品加佂关税10%。这波加佂关税的直接原因,是惩罚中国向美国输出毒品芬太尼。换言之,与其说是关税,不如说是毒品惩罚税。   特朗普原定自2月1日起,不仅对中国商品加佂关税10%,还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加佂关税25%,...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