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破空特約評論::“东升西降”是个伪命题,为习近平连任造势

今年以来,中共突然抛出一个“东升西降”的说法。上到总书记习近平,下到御用学者,再到大外宣机器,同声鼓噪“东升西降”论,宣称:“时与势在我们这一边”。 “东升西降”论的根据何在?北京的根据之一大概是说,中国首先摆脱了大瘟疫,而其他各国仍深受大瘟疫之害;有的国家如印度,更重新沦为重灾区;而在去年,仅中国实现了经济正增长2.3%。这种算法,显然没有把台湾、新西兰等防疫、抗疫最成功的小国计算在内。 北京的根据之二,就在美中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不减反增。其实,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过去四十来年,美欧各国犯下严重战略错误,把80%以上的医疗生产线、供应线放置中国,既成全了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崛起,又把至关重要的生命线 -- 药品、医药设备,甚至于口罩等的控制权交由北京掌控,成为中共倒过来要挟、勒索美欧等国的利器。就在这场大瘟疫中,各国受制于中共,而中共大发灾难财,让美欧和世界各国吞下苦果。但由此也促成美欧等国的觉醒,决意重新布设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北京的根据之三,借中国综合国力膨胀,中共野心膨胀,狂增军费,让中国军力急速扩张,不仅给包括台湾、日本、南海诸国、印度等周边国家构成最严重威胁,而且也给美国带来最大挑战和威胁。中共穷兵黩武,挑起军备竞赛,以至于不仅美国、印度、台湾、东南亚等国被迫大增军费军备,就连战后受和平宪法约束的日本也都开始增加军费,重整军力,急起直追。 其实,所谓“东升西降”的论调,在近代历史上就出现过多次。当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攻城略地、侵略与扩张处处得手、打造“大东亚共荣圈”、鼓吹“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之时,就是“东升西降”论盛行之时。二战后,以苏联为首、中国为次、东欧八国拱卫,还有散落世界的共产党国家陪衬,形成东西方冷战态势,又是一次“东升西降”论的盛行。毛泽东为此曾洋洋自得道:“东风压倒西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鼎盛、亚洲“四小龙”崛起,也一度成全球经济上的“东升西降”论。 至于毛泽东死后的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借助香港和台湾两大窗口,借助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大量外资注入,迎来经济恢复;凭籍巨大的人口和幅员,中国得以从经济上崛起。中共由此狂增军费开支、着重军事发展,让各类军舰如“下饺子一样下水”,终于成为北京“东升西降”论的底气。 然而,此时说“东升西降”不如说“中升西降”。因为同一时期,印度和东南亚经济都在快速增长、腾飞、崛起,它们却与中国阵营无关,而更亲近西方阵营。如此一划分,何来“东升西降”之说? 其实,即便说“中升西降”却也并非事实。因为中国经济总量仍然低于美国,尽管有超越之势,中国科技实力却远非美国对手。仅疫苗研制一项,就可见一斑:中国先爆发瘟疫,先研制疫苗,到如今却是美国疫苗大幅领先,并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所信任;中国疫苗却不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所信任,就连中国人民本身都不认同、不信任中国疫苗。 至于军事、航天、地缘政治等领域,中国不仅明显落后于美国,而且根本无望超越美国。当今世界,美国拥有众多盟国盟友,获得大多数国家信任与合作;中国则处于空前孤立处境,四面楚歌,八面受敌。此情此景,竟然侈谈“东升西降”(或“中升西降”),岂非没话找话、贻笑大方! 说到底,北京的所谓“东升西降”论是伪命题和假命题,自说自话,自欺欺人,自我陶醉。同时,又是习当局的一个政治命题,主要出自大内宣的需要,需要继续洗脑、愚化、奴化中国人民,让他们原地踏步、坐井观天,受惑于“制度优势”、“制度自信”。最后,也是习近平个人的需要,企图在明年中共二十大上,以这个画饼的“政绩”为他自己的连任造势。 (2021年5月13日)


Recent Posts

See All

李强工作报告,一个数字和几个新词亮了

2025年3月,中共举行每天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总理李强虽早已被剥夺举行记者会的机会,但还有机会做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照例是官样文章、党八股,冗长乏味,以至于不少代表在听报告时,捂嘴,垂头,打哈欠,打瞌睡。   但纵观李强的工作报告,几个数字和若干新词却引发外界热议。...

美俄谈判,习近平有心搅局,他能成功吗?

今年2月24日,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三周年。当天,世界展示了两个迥然不同的场景。在基辅,十几位欧洲领导人(还包括加拿大领导人)齐聚,与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并肩站立,表达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在北京,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强调中俄是“患难与共、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真朋友。”...

跟特朗普硬打关税战,习近平底气何在?党国机密

上任后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今年2月4日开始,对中国商品加佂关税10%。这波加佂关税的直接原因,是惩罚中国向美国输出毒品芬太尼。换言之,与其说是关税,不如说是毒品惩罚税。   特朗普原定自2月1日起,不仅对中国商品加佂关税10%,还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加佂关税25%,...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