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向!党媒新常态:少报或不报習。台灣大罷免未成功,多項原因详解。北京衛戍部隊和共青團罕見举办聯誼會
- Blue Moon
- Jul 28
- 11 min read
各位觀眾、聽眾、網友大家好,今天是2025年7月27日,星期日。中共將召開一系列會議,包括接下來的八一建軍節,然後有北戴河會議,還有所謂「九三大閱兵」。在此前後,也可能有四中全會。
在這個時候,傳言仍然是滿天飛,有關習近平,或者是習近平的老婆彭麗媛,甚至習近平的弟弟習遠平,或者一些政治老人等等。這些傳言仍然是滿天飛——國內外、互聯網上,虛虛實實、有真有假。其中有一些部分,也有比較高的「創作」成分。
且不說這些,就客觀分析、客觀觀察:觀察中共的黨媒黨報,仍然對習近平的動向顯得很不尋常。現在可以說,總的動向是「四中全會前」的動向。
比如說中共的主要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環球網》、《新聞聯播》等等,習近平以前是「霸版霸屏」,而且要佔據頭版頭條。前段時間,三中全會期間消停了一段時間,中風倒地、中病倒地,稍微「下架」了一段時間。後來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又是霸版霸屏、頭版頭條。
而前段時間,甚至為了顯示他的存在,用的是一種「躺平治療幾個星期,然後突然露臉一天,然後繼續躺平治療」的模式。在「躺平」或者治療期間,黨媒黨報以「賀電」「回信」「發信」的方式顯示他的存在。
不過這段時間開始有所變化,賀電、發信、回信是不是比較少了?是不是聽到我在自媒體中挖苦他,說八個電影藝術家的寫信和他的回信完全造假,假的不能再假,反而是穿幫?
現在最近一段時間,不太用「賀電」或者「寫信回信」的方式。實際上仔細看一下,習近平如果有消息就報導,比如他會見接受各國大使的國書,又是什麼會見一下澳大利亞總理,他會登出來一下。
但是沒有習近平的消息,也就真的沒有習近平的消息。有時候一看,新華社全天沒有他;《人民日報》有時候全天沒有他;還有《新聞聯播》也是這樣,全天沒有他,甚至連續幾天沒有他。偶爾出現「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實踐」,但跟以前相比,頻率減低了、幅度減少了。霸版霸屏似乎減弱了,頭版頭條也減少了。
那這個現象怎麼解讀呢?一種可能性是,經過三中全會之後,「集體領導」有所恢復。對習近平「定於一尊」、所謂「一錘定音」,在黨內有些反思和批判,所以採取逐漸下架的方式。
第二個解讀是:習近平當然也可能覺得「我還有大權在握,我的權力雖然受到削弱,但其他權力沒有動搖」,所以終於想通了,覺得是不是「霸版霸屏、頭版頭條」也不那麼重要了?所以是不是「想開了一點」?
當然,更大程度上就是說:政治老人或者反習派都有所批判、有所掣肘,使他很難發揮;或者說蔡奇、李舒雷等人受到批評、批判,不好去發揮了,也有可能是一個狀況。
總的來說,這個狀況是一個客觀呈現。它超越其他的傳言,顯示在中共接下來一系列會議之前,習近平事實上在黨媒黨報上就像是被「低調處理」。
究竟是他本人願意低調,還是被迫低調?很快,在即將揭曉的北戴河會議,或者不久揭曉的四中全會,就可以看出一個結果。
另外有一個新聞,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就是每年北京衛戍區——也就是所謂「九門提督」軍隊,保障北京首都安全的衛戍區,跟北京雙擁(軍擁民、民擁軍)、雙擁辦,北京雙擁辦都會舉行一些聯誼活動。在2019年之前,還有共青團一同參與雙擁活動。
這些官兵還要找對象,共青團還有年輕人輸送,互相聯誼、趁機找對象。結果在2019年,共青團不再參與了。隨著團派不如意,習近平恨共青團,不僅要把團派人物的代表李克強、汪洋提前排擠出局,還要把前總書記胡錦濤「架離出場」,還把社會僅存的團派人物胡春華降級使用,降為中央委員,從政治局委員降級。
而共青團第一書記出身的,以前都是升高官的,他也把他們轉入冷藏。比如說盧浩,以前當過黑龍江省長,還當過自然資源部長,結果二十大之後讓他做個冷板凳,當個什麼國務院什麼研究中心的主任、黨組書記,就相當於「做冷板凳」。
最近傳出來說盧浩可能又重新被啟用,有可能出任廣東省委書記,有這個說法。不過這回,北京的雙擁活動有共青團重新參加。就是5年之後,北京的雙擁辦、退伍軍人事務部,加上北京衛戍部隊和共青團,共同組辦這個所謂「雙擁活動」,軍民聯誼活動。
這個顯示,在一定程度上,有人說可能顯示團派的復甦,或者團派的重歸。但另一個程度上就算團派受到重創、被打擊得很慘,但至少現在習近平要擋不住、攔不住了。所以共青團就開始正常的活動,跟北京衛戍區聯合起來。
而北京衛戍區現在大家都認為是張又俠掌控。張又俠不僅掌控了軍隊,也掌控了武警,在相當程度上。而北京衛戍部隊現在應該是他的人。比如傅文華,一個叫傅文華的人,擔任一旁的學文化的職位。傅文華應該是北京衛戍部隊的副頭,同時掌管了武警,這方面是張又俠的親信。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衛戍部隊跟共青團有聯誼活動,有人把他提升到一個高度,說是張又俠的軍方跟團派有所合作。這是一個比較提高的說法,僅供大家參考。
我認為,共青團的活動,習近平再也擋不住、封不住、攔不住,只能夠「徒呼奈何」,讓共青團恢復他的正常情況。
另外一個消息,也是大家很關心的台灣的大罷免。
台灣的大罷免在7月26日舉行,但是結果讓很多人出乎意料。很多人支持大罷免,因為大罷免是針對親共立委,也就是台灣國會的親共立委的「八大罷免」。
但這次大罷免要罷免24個立委,結果一個都沒通過。因為他的門檻是「同意票」必須大於「不同意票」,那還得過門檻的1/4。結果「不同意票」大於「同意票」,結果一個都沒通過。
有一個新北的,叫葉元之,差了幾百、上千票,也沒通過。所以很多人說:大罷免失敗了。的確是讓很多人感到驚奇、震驚,特別是讓外來的觀眾或者觀察者,感到非常意外。
這個結果怎麼解讀?有很多的理由,有多種的理由,仔細觀察。因為台灣的選區分藍營、綠營,也就是藍區、綠區。在北台灣,像台北、新北這一帶,藍色就是國民黨籍的,他們的基本盤是多一點。比如6比4,藍跟綠的比,群眾支持的基本盤是6比4,或者保守地說是5.5比4.5。
這回首先是藍營這些人沒有被罷免,是因為他的基本盤佔住了。就是民間的自公、民間的罷免團,沒有衝擊到他的基本盤。這個基本盤仍然是6比4,或者5比5比4比5。
去年選舉的時候,他本來就得票多,他就在那個區當選了立委。這個藍色區,就跟在美國有紐約和加州,靠海岸的都是民主黨的票倉,當選的人民主黨的人多;而中西部是共和黨的票倉,是當選的共和黨的人多。
同樣,在台北、新北這一帶,一般是藍色的票倉,就是國民黨的票倉。他們在去年選上了,現在要罷免他,他把那些人又叫出來,叫不同意罷免。不同意罷免,不同意多於同意,就罷免不了。
但儘管如此,仍然有7個(24個裡面)國民黨的立委,是通過了被罷免的門檻。就只要1/4的選民同意罷免就可以,這個門檻是通過了。這個基本範圍被撼動了,是一個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次國民黨有危機感。國民黨是整個黨機器出動,因為他是背水一戰,他是面臨大規模的罷免。不過,24個加上8月23日的是31個。如果都被罷免,對國民黨是嚴重的衝擊。他們原本略微多數,一下子變為不到半數,就會成為少數。
因為他們非常有危機感,他們是整個黨動員,國民黨動員。反觀這些執政的民進黨,沒有怎麼動員。因為民進黨首先沒有任何的民進黨立委、綠色立委被通過門檻罷免。國民黨儘管也發起罷免,但未能成功,門檻都沒通過、沒有列名,綠色的立委就沒有危機感,基本上坐壁上觀。
再加上民進黨沒有動員,而國民黨這次有一個策略:他就故意把本來是民間的罷免團體、公民運動、民間的自公發起的罷免,故意說成是民進黨在對他們進行罷免,說成是賴清德要對他們進行罷免。
然後就炒作什麼「要一黨獨大」、「民進黨一黨獨大」。如果國民黨居於少數的話……他就故意不去針對罷免團體、公民和其他民眾,而針對民進黨。
結果民進黨就顯得很被動。針對這個攻勢,就疲於解釋,解釋說不是民進黨發起來的,也不是賴清德發起的。疲於解釋之下,民進黨就顯得很被動。
不僅整個黨沒有調動起來、沒有去幫助這些民間的自公動員起來,黨機器也沒動去幫助,而且還限於被動的防守。這就是國民黨總動員,全副武裝地動員。特別是國民黨有強的「樁腳」里長什麼的,有很強的地方勢力;但是民進黨沒有動員。
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說罷免沒通過,也是個重要的原因。還有,罷免的幅度太寬,太多人被列入罷免了,反而讓這個行動難以執行。國民黨有危機感,或者是他們的支持者有危機感。如果說只列幾個,比如最親共的幾個,什麼花蓮的傅崐萁、台北的王鴻薇、徐巧芯、新北的葉元之,弄個「四人幫」,少數幾個「幾大扣」「三大扣」「四大扣」的罷免就行了,可能震動小一點、還容易通過。
這是一個策略問題。總之原因很多。在沒有民進黨動員的情況下,民間團體是以民間的草根力量、薄弱的力量,去面對國民黨的黨機器,沒有突破藍綠基本盤這個格局。說大罷免不成功,就是如此。
當然,大罷免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公民力量顯示了他們的力量。因為有7個立委被過了罷免的門檻;而跟他們去年得票相比,他們的「不同意票」還下降了。也就是說,他們的民意支持度下降了。
而「31比0」或者「24比0」這個格局,就顯示了民心所在、民意所在。是本土派、或者是民間力量針對了親共的立委。
所以,大罷免還不能叫失敗,只能說受到了挫折,或者是暫時的失敗。大罷免之後,包括大罷免的領軍人物——就是聯電的董事長曹先生,也發表了他的感言;賴清德總統也發表了他的聲明。
曹先生的感言是這麼說的,他說了這麼一些話,可以看出他的格局:他說:「我們相信,雖然沒有成功……就低估了中共滲透、分化和統戰台灣的程度。但是我們相信,台灣因為有我們這些志工,終有一天會擺脫中共那種不講天理、不顧公道的政權糾纏,讓台灣永遠成為自由之地、勇者之鄉。」
然後他提到說:「我們這次將罷免以31比0的成績推到第二階段,已經創造了所有人震驚的奇蹟。」按我的話說,就是「創造了歷史」。
他還說:「這些志工,就是志願工作者,在整個過程中,嚴格守法、守序、平和、理性,一直散發著愛國愛鄉的正面能量,給台灣社會帶來了溫暖和力量。」他說,跟對手的仇恨動員,什麼誹謗、造謠、污衊、威脅,甚至暴力、誣告等等,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他說,我們發出了一個信息:儘管罷免沒有成功,但發出了強烈的信息,也就是一個警告。
他說,我們絕不同意,他們指的是國民黨的親共立委,以毀滅程序正義的方式,以多數暴力通過粗糙的法律。這樣一來,台灣的法治會迅速被摧毀,國家會陷入混亂。所以他強調,人權的主張、台灣主權只屬於台灣人民,這是主權的證明;中共統一的圖謀,是對台灣的侵略。
然後他講到了天理、公道等等。他最後說:「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承受痛苦打擊是台灣人的宿命,但不怕打擊、勇敢向上,這是我們的使命。我們今天雖然暫時失敗了,但是我們的努力讓我們顯得高貴、堅強。」
這是曹新晟,領軍人物、聯電董事長,他的說法。
總統賴清德也發表了他的看法。他說:「對於投票的結果,大家都應該尊重、接受。這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而是人民在現行政治制度下所擁有的正當權利。
台灣的民主,只會因為一次次的公民參與而更加堅韌。只要我們繼續堅持,民主就不會輸。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哪一方怎麼樣,但是民主不會輸。只要台灣公民繼續前行,我們就會與公民社會攜手同行。」
這些話,也都講得頗為中肯、所圈可點。所以,這場大罷免,事實上雖然讓很多人傷心,但也讓台灣人民更加堅韌,台灣的民主更加堅韌。大家可以繼續看台灣民主的展現,韌性的展現。
所謂的「統一」就是「獨裁」。誰統一誰,都是不幸的。在這個世界上,貪統一的,基本上的確是獨裁。
這邊有人說,有一個叫柯建銘,是一個罪人。民進黨裡有個人物叫柯建銘,他是民進黨立委,在國會裡面當民進黨的總召。這個人不僅沒幫上忙,反而幫了倒忙,說一些話不中聽。
什麼「不參加大罷免就不是台灣人」,就激起一些對立情緒。再加上在去年國會選舉,民進黨是沒過半的情況下,你應該聯合小黨,比如說民眾黨。
本來當時說要推黃珊珊當議長,那時民眾黨可以跟民進黨合作。但柯建銘自以為是,沒跟民眾黨合作,反而去跟國民黨合作。結果對方成了過半的多數,給民進黨形成很大的壓力。
所以,柯建銘現在作為民進黨總召,民眾對他有很多的抱怨。不僅不努力,反而幫倒忙。倒應該真是引咎辭職。民進黨在國會裡面應該推出新的總召,別的總召可以跟各黨派溝通的,甚至可以爭取小黨支持的。
英國文化以前有民主的基因。英國的憲章革命、憲章運動是最早的,所以英國文化裡面當然有民主的基因。
中華文化沒有民主的基因,那的確是,從秦始皇以來沒有。秦始皇之前,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那還算是有民主的基因。
孔子周遊列國,周遊列國就是七國也好、三十六國也好,那個時候是中國最好的時代。春秋戰國,所有的思想家都出現在那個時代:什麼老子、孟子、莊子、列子、韓非子等等,全都出現在那個時代。
秦始皇一統天下,費九牛二虎之力建立一個秦王朝之後,焚書坑儒。中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消失了。
在辛亥革命之後,短暫出現這個狀態,就是北洋政府,或者袁世凱時期,也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後來就經過兩次復辟,化為烏有。特別是共產黨的復辟。
民進黨立委過半的八年,就是蔡英文的八年。台灣股市漲了15,000點,冠軍!美金外匯多存了17,000億。
蔡英文執政八年,的確是成績斐然。特別是台灣蓋了很多新樓,年輕人也得了更多的好處,老年人得到照顧,這些都在蔡英文時代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民國小——去的三民國小,台灣的民主讓這些中國人或者海外華人非常羨慕。人家在小學裡設點,非常平和、和諧,大家都是一種平靜的表情,以平靜的姿態、和平的姿態行使自己的權力。
而中國要達到那一天,真是千言難盡。八月一號有什麼喜訊?中共的建軍節?當時這個軍隊裡恐怕習近平高興不起來,因為軍權旁落,權力受損。
綠要改,不然就不樂觀。對民進黨肯定要反思。民進黨這邊,這次不僅國民黨盡全力去對付民間罷團,而民進黨沒有幫上忙,這是民進黨的一部分。
就好像一個 homeless(無家可歸的人),還在想看到一些人家中產階級或者富豪很體面地走過,說:「我這個無家可歸的人將來可能比他們過得好。」這有可能。但是,概率有多高?可能性有多大?得靠他自己的努力。
中國大陸人,得靠自己的努力。不只是說說而已。
Comments